陕西省餐饮业商会网
Shaanxi Catering Association Network

冬日说粥

 二维码
发表时间:2021-02-06 20:03

冬日说粥


图片


冬日,寒风凛冽,倘若又不幸腹中缺食,那就是所谓的饥寒交迫了;倘若此景此情之下,有人把一碗稠乎乎、热腾腾的或大米粥、或小米粥、或杂豆粥、或玉米糁粥奉上,掉一句文,那可真是何其快哉!宋人陆游有诗:“粥香可爱贫方觉,睡味无穷老始知”,说的是穷时喝粥,而这位大诗人的另两行诗:“屏深室暖秋垂老,粥美蔬香疾渐平”,则讲的是寒日喝粥,二者所展示的,皆真情实感也!

何谓粥?清代大文人袁枚在《随园食单》中说:“见水不见米,非粥也;见米不见水,非粥也。必使米水融合,柔腻如一,而后谓之粥”。而明末清初的李渔在《闲情偶寄·饮馔部》中,则认为“粥之大病,在上清下淀,如糊如膏“,何以会如此?李渔说:”此火候不均之故”也。看来,想要煮出好粥,则对米与水的比例、煮熬的时间与火候都要拿捏准确才可以。对粥,二位都说的准确而生动。更早一些的文献,汉代许慎《说文解字》记述:“黄帝初教作糜。”,查《现代汉语词典》,对糜的释义是:像粥一样的食物。另外,《初学记》、《艺文类聚》、《北堂书钞》也有类似的记载:“黄帝始烹谷为粥。”可见在轩辕黄帝时,就已经有了煮粥、喝粥之事。


图片


吃是一种生活方式,展示着一个人或富足或贫困的生存状态。唐人王勃的名篇《滕王阁序》中,有“钟鸣鼎食人家”之谓,在这种富贵人家的食具铜鼎之中,盛的恐怕不会都是粗粝、寡淡的薄粥吧——即就是有粥,也是美味的肉糜!如若不信,不妨回顾一下这么一桩往事,《晋书·惠帝纪》载:天下荒乱,百姓饿死,帝曰:“何不食肉糜?”与只知肉糜的晋惠帝的生活状态相反,清人敦诚的诗句“举家食粥酒常赊”,则是在描绘晚年深陷贫困的曹雪芹,在北京西山一个小村庄惨淡生存的窘况,让人读后禁不住黯然神伤!还有,西周时代周宣王的内史官兮甲,又名尹吉甫,是《诗经》的主要编撰人。有一年,全国闹饥荒,饿殍遍野,本来属于富足之族的兮甲,日子也大不如前,于是他就在自家院子里用一口大鼎镬煮粥,粥熟后和全家老小及仆人数百口,一起在院内开喝。可能是由于饥饿的人喝起粥来又快又猛加上特别用劲儿吧,“啜声亦响”,传到很远、很远的地方,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“啜粥声闻”的故事。灾荒年代的喝粥之声,固然要远远好过断炊多日之后的呻吟之声、嚎啕之声,但毕竟也是大悲之声啊,让人难过!


图片


经年累月常常、甚或只能通过喝粥来解决果腹问题的,无疑都是穷人。让人欣慰的是,穷人,或暂时身处困境的人,也常常会在喝粥时展现出高风亮节。三国时,有臧洪者才能出众,被袁绍任命为青州刺史,在该地政绩不错,口碑甚佳。后二人因故反目,袁绍率兵围攻青州,城内军粮只剩三斗,手下煮了一点儿较稠的粥送给臧洪,“洪叹曰:‘独食此何为!’使作薄粥,众分歠之。”臧洪最后兵败身亡,被陈寿写进了《三国志》。清代史学家赵翼评论曰:“臧洪自是汉末义士,其与张超结交,后与袁绍交兵之处,皆无关于曹操也,则魏纪内本可不必立传,而寿列之于张邈之次,盖以其气节,不忍没之耳。”善哉臧洪!此之谓:时穷节乃见,薄粥显风骨!



通过文献考察我们可以知道,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,就已经出现灾荒之年用施舍粥的方式来赈济灾民的案例了。最初,这种对粥的施舍,还属于官员或者士绅中有良知者的自发行为,到了汉代以后,这种在灾年以粥赈济灾民的做法逐渐有官府介入。经历宋、金之后,到了明、清两代,舍粥赈济的做法已经固定化了,而且所设粥棚(或曰粥厂)的数量比较多、规模也比较大,其中既有民间的士绅、寺庙筹办,也有官府设置,还有官府与士绅联合开办,大致从每年农历十一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农历四月,持续施舍大约四五个月时间。前几年,曾从纸媒上读到一条消息,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盱眙县发掘300多年前,被持续70多天的暴雨彻底摧毁的泗州古城遗址时,从普照王寺墙外发现了一口直径达3米、深3米的大铁镬,专家认为,从明万历六年(公元1578年)至康熙十九年(公元1680年)的102年里,泗州遭水灾淹城达29次,每次大水淹城都会发生街巷行舟,房舍倾颓,百姓逃亡的惨景,而其时,城内就设有多处赈济的粥棚,这口大锅可能是寺院用来煮制施舍之粥的。由此可知,在中国上千年的历史上,不但从头一年冬天到第二年青黄不接这段时间里,而且在天灾降临之时,由一个又一个粥棚大锅里盛出的一碗又一碗热腾腾的粥,曾挽救了多少陷于危难之中的生命。粥棚啊粥棚,真是功德无量!


图片


不过,几千年来,粥对草根平民、饥民来说主要是为果腹,而为达官方贵人、帝王将相所推崇与喜爱,最主要的原因,恐怕还是缘于它的食疗、养生功能。较早注意到粥的这一方面功能的史学家,是生活在西汉的韩城人司马迁,他在《史记》中记述了西汉名医淳于意“以火齐粥且饮”为齐王治疗疾病的案例。再往后,东汉的光武帝刘秀在登上帝位以前,东征西战,颇为辛苦,一次从蓟东到饶阳,沿途少有进补,饿得饥肠辘辘。属将冯异(字公孙)为他觅得一碗豆粥。翌日刘秀对冯异道:“昨得公孙豆粥,饥寒俱解。”做了皇帝后,刘秀对粥的热爱依旧,不仅自己喝,还赐给他人。据《后汉书·樊宏传》载,刘秀的舅妈去世后,表弟樊鯈伤心过度导致身体虚弱,刘秀听闻后派身边的太监给樊鯈送粥,即“世祖遣中黄门朝暮送粥”。再往后,建安二十五年(公元220年)正月,曹操叱咤风云的一生走到了尽头,他留下了一份被官方称为“魏武遗令”的很有个性的文字,其中第一句竟然是:“吾夜半觉小不佳,至明日饮粥汗出”,描绘的是喝粥的感受。


图片


文人写粥,就愈发有趣了。宋代大诗人陆游有诗:“世人个个学长年,不悟长年在目前。我得宛丘平易法,只将食粥致神仙。”宛丘指的是北宋文人张耒,此人认为“食粥补虚益气,与肠胃相得,最为饮食之良”。看来,对张耒的这一番见解,陆游是完全认同的。同样生活在宋代的苏东坡,也是位爱喝粥的雅人,他在享用了豆浆中掺入无锡贡米熬煮的粥后,写下《豆粥》一诗,赞曰:“身心颠倒不自知,更知人间有真味。”在汤阴,苏东坡还写过一首“粥诗”,名为《过汤阴市得豌豆大麦粥示三儿子》。至于他在另一篇写于潮州的文字中所云:白粥“能推陈致新,利膈益胃。粥既快美,粥后一觉,妙不可言”,对粥发自内心的喜爱跃然纸上。


图片


粥在中国的历史上,还和一种社会良知联系在一起。很多年前,曾读过《战国策》中那个有名的“触龙说赵太后”的故事,其中在谈到自己每天的饮食时,赵太后表示:只能喝点粥罢了。很显然,赵太后的只能喝粥,肯定不是由于缺钱,她的喝粥,无疑是出自养生考虑。同样是考虑到老人的养生,《礼记·月令》载,“仲秋之月,养衰老,授几杖,行糜粥。”据说,当时授予古稀老人的玉杖长九尺,“端以鸠鸟为饰。鸠也,不噎之鸟也。欲老人不噎。”不知道这样的良俗,在中国历史上实施的空间有多大、持续的时间有多长,但一根装饰着不噎之鸟的玉杖,一碗热腾腾、稠乎乎的糜粥,的确是体现着社会对老人的尊重与关爱,称载入典籍的这寥寥数语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,我看并不为过。


图片


我们的宗旨

  陕西省餐饮业商会网依靠媒体优势以及出色的技术和服务,将会以优秀的服务质量,完美的客户体验以及高水准的专业服务团队,为企业建立优秀的公司形象、打造卓越广泛的品牌知名度,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势。


联系方式

18991395284        15332453616

029-84581537

陕西省西安市凤城二路天地时代广场  B座712/713室

我们的业务

  品牌宣传

  杂志编撰

  商务合作




会员登录
登录
其他账号登录:
我的资料
留言
回到顶部